bbgamesios
game show 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bbgamesios > 新闻动态 > 他的“复活术”,看哭好多人_泥塑_徐位_已故
他的“复活术”,看哭好多人_泥塑_徐位_已故

2025-07-07 01:51    点击次数:121


  

他实现了人们“看见”已故亲人的梦想

作者:许晔

“帮300多人复原已故亲人的模样”,这一颇具话题性的标签,近期让徐位领受到了不少关注。

从他的经历来看,这位“90后”的人生轨迹显得颇为与众不同:大学本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,却转行做棉花糖创业;毕业后,开设了自己的武馆,成为了一名跆拳道教练。就在接近三十岁时,他再次选择了人生转折,投身泥塑领域。

促使他走上这条道路的契机,其实源自客户的两句话——

展开剩余88%

“你做的泥塑真好,我感觉好像看到了我妈妈。”

“我似乎看见爷爷又活了过来,依旧陪伴在我身边。”

第一句话让他决定辞去之前的职业,专心致力于泥塑创作;第二句话则更加坚定了他转行的决心,这项工作远比他想象的有意义。

今年清明节,徐位领异常忙碌。许多网友通过照片联系到他,有的照片是清晰的彩色高清照,也有的是黑白泛黄的旧照。他们希望徐位领能根据这些照片,创作泥塑,定格去世亲人的样貌。

他的双手常年沾满泥土,仿佛成了一座通往时光隧道的桥梁,把人们的思念与回忆托起,带他们回到那些与亲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。

以下是徐位领对《环球人物》记者的讲述:

眼泪中是深深的思念

许多前来找我做泥塑的顾客,和爷爷奶奶有着特别深的感情。

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年轻小伙子。他拿着一张已故爷爷的照片来找我,请我为爷爷做个泥塑雕像。两天后,他回来取成品,看到雕像时,整个人愣住了,坐在那儿一言不发。

当时,我才刚入行不久,看到这种情况有点紧张,心想:他是不是不满意?

没想到,突然间,小伙子眼里充满了泪水。

他说,自己是爷爷一手带大的,爷爷去世后,他一直感到心里空落落的。看到雕像的那一刻,他觉得爷爷仿佛又回来了,音容笑貌历历在目。于是他忍不住红了眼眶。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。

之后,又有一位顾客的故事与这位小伙非常相似,他也是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的。不过,在与我沟通时,他特别提到自己心中的遗憾——爷爷奶奶为了养家辛苦一生,等他毕业工作后,奶奶却突然去世,自己没有机会让奶奶过上好日子。他希望我能够通过泥塑,定格奶奶的模样,让他在想念时,随时能看到。

等我完成作品并邮寄给他后,他说收到后强忍着没有哭出来,不过他的爷爷却悄悄哭了一场。

这些眼泪,凝结了他们心中对亲人的无尽思念。

很多时候,顾客会与我分享他们和已故亲人之间的点点滴滴。我听完后,既感到唏嘘又悲伤,也更坚信自己要做得更好,把这些“看见亲人”的梦想给圆满实现。

唯一让我感到特别的例外,便是遇到了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女士。她想让我为她去世的丈夫做一尊泥塑,然而提供的照片并不理想。

我问她是否能提供更多角度的照片,她告诉我,丈夫去年因车祸去世,剩下的照片只有生活照,问我是否能根据这些来做。我心里有些犹豫,不是因为技术上的难度,而是担心她这么年轻,看到泥塑会不会加重她的悲伤。对于她来说,是“遗忘”更好,还是“思念”更合适?这些问题,我没有答案。

但转念一想,每个人或许都需要一种寄托,偶尔对着心爱的物件说说思念,而不是将一切压抑在心底。最终,我还是为她做了丈夫的泥塑。她收到后没有哭泣,只是不断对我说感谢。

从迷茫到热爱:泥塑带来的成就感

我走入泥塑这一行业,原本并非计划中的事,但又似乎自然而然地发生了。

大学时,我学的是土木工程,虽然偶尔会玩泥巴,但与泥塑几乎没有任何联系。直到大二的一次,我的雕塑专业朋友邀请我去看他创作泥塑。当时,我只是随便捏了一下陶泥,结果捏出了一只羊,虽然形状有些抽象,但我第一次体会到泥土的生命力。之后,我常常去向他请教泥塑技巧,泥塑渐渐成了我生活中的兴趣。

但那时,这仍然只是我的爱好,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为生活寻找出路上。

我来自单亲家庭,经济条件并不宽裕,大学时,除了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是父亲支付外,剩下的三年半几乎全靠自己打工解决。我摆过地摊、卖过肠粉、烤过羊肉串,做得最久的是卖花式棉花糖。为了确保不影响学业,我还找了份兼职工作。

大学期间,我通过朋友的介绍,成为了一名跆拳道助教,后来做到了教练。毕业后,我和朋友合开了跆拳道馆。尽管这段时间,我始终没有放弃泥塑,但当时并没有想到将它职业化。

直到后来,生活出现了迷茫。先是武馆因疫情关停,之后又在考公务员时失败,我陷入了低谷。这时,我想起了2019年曾经发生过的一件小事。那时,一位学员的家长知道我会泥塑,便请我为她已故的母亲做个雕像。她只有一张模糊的老照片,在我帮她完成后,她感动地说:“你做得太像了,我又看到了我妈妈。”

站在人生低谷,我从那一刻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。泥塑不仅能温暖他人,也能照亮自己。于是,我决定要将这门手艺做得更好。

赋予泥土生命

2021年,我29岁,选择了彻底转行。这一切,看似突如其来,实则有其必然性。我的父亲在55岁时决定自学中医,60岁时想考驾照,这让我深知,学习任何东西,年龄不应成为阻碍。

泥塑这门技艺我已经有了一定基础,学习起来进展较快。我的师父教诲我:做手艺活不能满足现状,必须保持批评的心态,多练习才能不断进步。

他的严苛让我非常感激,尤其是雕刻人像时,嘴巴的细节尤其重要,微小的变化就可能影响整个雕像的神韵。每次改进,都让我感到自己更接近艺术的真谛。

注意细节与职业病

做泥塑的过程中,我越来越注意细节。有时,看着别人脸上的细微变化,我不自觉地开始盯着人们的面部细节观察。也有一些“职业病”,例如肩周炎,或者不由自主地盯着对方的脸。

此外,做泥塑的细致程度也让我养成了很多习惯,比如指甲剪得很短,工作时从不戴戒指,因为一不小心,泥塑可能会被刮花。

泥塑不仅是手艺,更是一次弥补遗憾的过程。每当顾客看到完成的作品时,他们的思念通过我的手变成了实体,泥塑不再是单纯的物件,而是一个承载情感的载体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Powered by bbgamesios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